数理天地 > 比热容

物理
  • 全部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 知识讲解
  • 典型例题
  • 精品课件
  • 探究物质吸、放热能力
  • 比热容
  • 热量的计算
细品教材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随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你知道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受热不均匀吗?如何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呢?

一、探究物质吸、放热能力
情景再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热水,那么在烧水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情景1.现有一壶水,用煤气灶给它加热,从20 ℃加热到40 ℃和从20 ℃加热到60 ℃这两种情况,两次需要加热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吸热的多少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情景分析:同一壶水质量相同,从20 ℃加热到40 ℃和从20 ℃加热到60 ℃这两种情况,需要升高的温度不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从20 ℃加热到60 ℃比从20 ℃加热到40 ℃所需时间要长,水吸收的热量多,可见,水吸热的多少与水升高的温度有关.
状元笔记
猜想应基于一定的事实为依据,而不能毫无目的地猜想,如日常生活经验、现象或感受均可以作为猜想的依据.
情景2.有两个相同的壶,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半壶水,用相同的煤气灶给它们加热,都从20 ℃加热到40 ℃,两种情况需要加热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吸热的多少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吸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情景分析:一壶水和半壶水质量不相同,从20 ℃加热到40 ℃升高的温度相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半壶水从20 ℃加热到40 ℃比一壶水从20 ℃加热到40 ℃所需时间短,水吸收的热量少,可见吸热多少与水的质量大小有关.
归纳总结:
根据以上情景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与温度升高多少有关,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得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实验探究:
选择与水不同的物体,使其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热的多少又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种类有关;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大小有关.
实验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与对比法.
器材:容器、相同的两个电加热器、温度计、煤油、水、计时器、搅拌器、量筒.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根据具体情况分若干实验小组,一部分小组以煤油为探究对象,另一部分小组以水为探究对象,各小组选取的煤油或水的质量应不同,最好成比例关系.
(1)取一定质量的水或煤油倒入图16-3-1所示的容器中,按图安装好实验器材,电加热器的电阻丝必须浸没在液面下,接近容器底部.
(2)记录加热前液体的温度t1.
(3)给电加热器通电一段时间后断电,同时上下拉动搅拌器,待液体上下温度相同后,记录液体的温度t2.
(4)做完实验后整理器材.

图16-3-1
观察:
(1)加热相同时间,观察水和煤油哪一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升高得快?
(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一种物质的加热时间长,吸热多?
实验记录表格:

分析与论证:
(1)比较用水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组实验数据,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如果水的质量减少一半,其升高的温度则几乎增加一倍,用煤油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组实验数据也能得到上面的结论.
(2)若要使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若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
得出结论:
(1)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
(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3)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质量小的吸收的热量少.
状元笔记
为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应使其质量相等,观察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吸热的多少可以近似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确定,在本次探究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评估:
各组实验数据之间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原因之一是各组所使用的电加热器规格难以保证完全相同,加热的时间也难以相等,因此实际上每组实验中研究对象吸收的热并不完全相等,原因之二是实验中有热量损失.
探究参考:
(1)进行实验前,应该有一个计划或者安排,这样做实验时才能有条不紊,收集到所需要的数据.
(2)在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本领时,应首先考虑物体的吸热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通过实验测出这些因素对物质吸热的影响.
(3)本实验巧妙地应用了电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对外供热相等的特点,设计了水和煤油的对比实验.
(4)本实验探究过程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状元笔记
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将教材中的器材进行转换,取用电加热器和煤油来代替酒精灯和食用油.
二、比热容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结论,为了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的不同,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一概念.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自然会想到取相同的质量数、相同的温度改变量来讨论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最简单的相同质量数便是单位质量,最简单的温度改变量便是1 ℃,所以比热容的定义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它的单位是由质量、温度和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的,是初中物理中最为复杂的单位.
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作如下解释:

归纳总结: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
单位:J/(kg· ℃),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说明: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有许多特性,如已学过的密度、惯性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既不随物质质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相同的物质,不论其形状、质量、温度高低、放置地点如何,它的比热容一定是相同的.
对于同一种物质,比热容的值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同一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容是一定的,但同一种物质处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是不相同的,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而冰的比热容是2.1×103 J/(kg· ℃).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不同,它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本领的强弱,利用物质的这种特性可以鉴定物质,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 J.
状元笔记
特性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即使有些变化也是很微小的).
【示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铜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而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温度等无关.而一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的大小、这种物质的质量的大小及这种物质温度变化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两种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需要取这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让它们温度变化也相同,比较这两种物质吸、放热的多少,或者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看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答案.
答案:D
三、热量的计算
问题探讨:
把质量为2 kg、温度为30 ℃的铝块加热到100 ℃,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
(1)1 kg铝温度升高1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2)1 kg铝温度升高2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3)1 kg铝温度升高(100-30) ℃=70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4)2 kg铝温度升高1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5)2 kg铝温度升高2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6)2 kg铝温度升高70 ℃,需吸收_____________的热量.
探究分析:
(1)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kg·℃),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其物理意义是:1 kg铝温度升高1 ℃,需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
(2)1 kg铝温度升高2 ℃比较1 kg铝温度升高1 ℃,温度升高的倍数为2,需吸收的热量为:0.88×103J×2=1.76×103 J.
(3)1 kg铝温度升高(100—30) ℃=70 ℃比较1 kg铝温度升高1 ℃,温度升高的倍数为70,需吸收的热量为:0.88×103J×70=6.16×104 J.
(4)2 kg铝温度升高1 ℃比较1 kg铝温度升高1 ℃,质量增加的倍数为2,需吸收的热量为:0.88×103J×2=1.76×103 J.
(5)2 kg铝温度升高2 ℃比较2 kg铝温度升高1 ℃,温度升高的倍数为2,需吸收的热量为:1.76×103J×2=3.52×103 J.
(6)2 kg铝温度升高70 ℃比较2 kg铝温度升高1 ℃,温度升高的倍数为70,需吸收的热量为:1.76×103J×70=1.232×105 J.
归纳总结:
(1)综合上述计算过程可得:
吸收的热量=0.88×103 J/(kg·℃)×2 kg×(100-30) ℃=1.232×105J.
如果用Q吸代表铝吸收的热量,某物质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温度变化为Δt升,上面的计算可表示为:Q=cmΔt升.如果用t0表示原来的温度,t表示后来的温度,则Δt升=t-t0.上式变为Q吸=cm(t-t0),同理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t0-t).
(2)热量计算公式有哪些变形式?
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不仅可以计算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以计算物质的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等,计算式为:
,,
其中利用可计算物质的比热容,但是对于某种物质,其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形状、温度高低、温度改变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所以不能根据该计算公式,认为物质的比热容与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成正比,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成反比.
说明:
(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如果没有热损失,则,这就是热平衡方程,利用这个关系和热量的计算公式也可以求出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或温度.
(2)计算热量的公式Q=cmΔt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低)过程中吸热(放热)多少的计算.如果吸、放热过程中存在着物态变化,则不能使用这几个公式.例如冰熔化为水需要吸热,此时冰的温度(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没有变化,但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状元笔记
对于公式,仅是比热容的一个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故不能用纯数学意义分析此公式,如同前面学习过的平均速度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
【示例】2007·天津 1 g水温度升高1 ℃,需要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_J.
解析: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 kg·℃),1 g水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Q吸=cmΔt=4.2×103 J/( kg·℃)×1×10-3 kg×1 ℃=4.2 J.
答案:4.2

归纳整理
本节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了物质的吸、放热本领大小——比热容,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在质量和温度变化相同时,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越小.在理解比热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简单热量计算和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思考发现
1.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求解有关热量的计算题时,要注意首先要判断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并找出所求物理量,然后再列出相应的公式,代入已知物理量的数值,最后进行数学运算并求出结果,例如用铝壶烧水,除了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外,铝壶同时也吸收热量,温度也随之升高,故烧开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应是壶、水两个物体吸收热量的总和,由此可见,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审题,考虑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而周密.
2.“水的比热容大”,主要可以体现在:
(1)吸热放热多、质量相同的物体,升高(降低)相同的温度,根据Q=cmΔt可知,水的比热容大,水吸收(放出)的热量多,因此“用热水供暖”水放热多;“用水冷却发动机”水吸热多,以更利于发动机降温;初春夜里气温低,秧田里放水后,水温降一点,能提供很多的热量,使地表温度不致过低.
(2)水温变化小、质量相同的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相同时,水的比热容大,根据Δt=Q/mc可知,水温度变化小,因此“夏天,河水凉而沙滩烫”“内陆气温变化大而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初春夜里,秧田灌水,防止秧苗冻坏”也可以用这个原理解释.
典例精析
基础知识巩固
【例1】下列过程中,物质的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把煤块碾成煤屑
B.把铁屑熔化后铸成铁块
C.把铝块放入热水中
D.冰熔化成水
不同的物质一般比热容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只与状态有关,A、B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C中铝块只是温度发生改变,D中冰熔化成水是物质状态改变了,比热容也会改变,故A、B、C错误,D说法正确.

D
方法点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质量、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会随物质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如水和冰.


【例2】在研究物体放出的热量多少跟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中,提供的材料:①0.1 kg的铜块;②0.1 kg的铝块;③0.2 kg的铜块;④0.3 kg的铝块,应选用的材料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④
D.③与④
在探究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质种类有关的实验中,应选用材料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故正确选项为A.

A
方法点拨:在解答有关控制变量法的题目时,一定要搞清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如本题中研究物体放出的热量与种类的关系,则应使物质的种类不同,其他因素相同.


【例3】2007・呼和浩特 如图16-3-2所示,是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计热损失).由图可知:_____是晶体,_____是非晶体,__________的熔点高,比热容最大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__.

图16-3-2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表现在图象上是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故可判断甲、丙是晶体,而乙是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从图象可看出甲的熔点高于丙的熔点,根据Q吸=cm(t-t0)可判断,在加热时间相同、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甲物体温度上升得最多,而丙上升得最少,因此丙的比热容最大.

甲、丙(只写一个不正确) 乙 甲 丙
方法点拨: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可从教材中实验探究的现象出发,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升高得慢、升高得少,从而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即可.


综合应用拓展
【例4】2007・福州 家用电器中大功率电子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尽快散热,通常在大功率元件上加装金属散热片.下表是四种材料的比热容,选作散热片最好的材料是( )

A.铝
B.铁
C.锌
D.铅
为了尽快散热,要求选作散热片的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在降低相同温度的情况下能放出更多的热量.由放热公式Q放=cmΔt,在质量和降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物质的比热容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铝的比热容较大,故应选用铝作为散热片的材料.

A
方法点拨:固体容器在吸收与放热时同样考虑比热容的大小,作为散热片,在吸热时,相同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材料吸收的热量多,在降温放出热量时,放出的热量也多,如散热片需用比热容大的材料,就是这个道理,此类题往往将物理知识融于生活、生产中,考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探究创新开放
【例5】2007・江西 森林是一巨大的天然“氧吧”,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可以放出大量的氧气.小明同学为测量地球表面植物吸收太阳能的本领,做了如下实验:用一脸盆装6 kg的水,水面的表面积为0.1 m2,经太阳垂直照射15 min,温度升高了5 ℃.请计算:
(1)实验时6 kg的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2)若地表植物接收太阳能的能力与水相等,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秒接收的太阳能为多少焦耳?
(3)100 m2绿地每秒可以放出多少升的氧气?(若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每吸收103 J的太阳能可以放出0.05 L的氧气)
(1)水吸收的热量可根据公式Q吸=cm(t-t0)来计算;(2)已知水0.1 m2面积上吸收的热量,故可根据此关系求出每平方米面积和100 m2上接收的太阳能的能量;根据相同的关系可求出(3)的值.

(1)6 kg水经15 min照射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 kg・℃)×6 kg×5 ℃=1.26×105 J
(2)每秒钟获得的能量为:1.26×105J/(15×60)=1.4×102 J
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秒钟接收的太阳能为:1.4×102 J/0.1=1.4×103J
(3)100 m2绿色植物每秒钟接收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放出的氧气为:
(1.4×103 J/103J)×0.05 L×100=7 L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有关热量的计算,注重考查分析计算能力.在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正确理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2)同一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务必统一成国际单位.
(3)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计算.如果过程中存在着物态变化,不能使用这几个公式.例如冰熔化为水需吸热,此时冰的温度(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没有变化,但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链接中考
本节在中考中通常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及探究,利用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利用比热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对于比热容的探究实验和解释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为中考的热点,这需要对比热容的探究实验过程及数据、现象非常熟悉,能够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例1】2008・广州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16-3-5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图16-3-5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象可以看出,在加热相同时间内(两物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乙液体升高的温度高于甲液体,结合比热容的知识可知,比热容大的物质,难冷难热、温度变化缓慢,因此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A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分析题,对于此类题往往采用两种方法来处理:其一是取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其二是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然后利用相应物理规律或公式进行解题即可.


【例2】2008・杭州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 ℃时,小徐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16-3-6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16-3-6
(1)由图象可以看出,把水从93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_________min.
(2)根据图象可以推断,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1 min,则水的温度是_________℃.
(3)若小徐测出实验用水的质量为1 kg,则将水从89 ℃加热到94 ℃需吸收多少热量?[水的比热c=4.2×103 J/(kg・℃)]
从图示可以看出,水的温度为93 ℃时,对应时刻为2min,到刚沸腾时时刻为5min,因此所用时间为3min;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仍为99 ℃;水吸收的热量可根据吸热公式Q=cmΔt来计算,其中Δt=94 ℃-89 ℃=5 ℃.

(1)3 (2)99
(3)根据Q=cmΔt可得Q=4.2×103×1×5 J=2.1×104 J.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图象、特点及热量的计算,注意液体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热量的计算
学科:物理 学段:初中
内容简介:讲述了热量的概念,学习热量的计算方法。
比热容
学科:物理 学段:初中
内容简介: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差异引入比热容。学习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并用举例说明比热与热环境的关系。